法律咨询热线
188-1886-1521      186-6489-6855

律师介绍
您现在的位置是:一天易法网>一天采访集

中国商务新闻网采访陈一天律师:保健品行业面临重新洗牌

来源:一天易法网  作者:广州刑事律师  时间:2017-08-02

分享到:

\

中国商务新闻网报道

 

 

保健品行业面临重新洗牌

 
                                                                                                                              作者:白舒婕

                                   

2017年,是我国保健品监管2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20年来,我国保健品市场蓬勃发展,但与之而来的欺诈行为也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未来,要确保我国保健品市场更加规范、透明,当下,就必须严厉打击保健品不良厂商,严厉整治行业现存乱象。

保健品市场“冰火两重天”

回顾我国保健品行业发展历程时不难发现,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百姓对于养生保健的重视程度日益升高,物质保障和精神需求的双重因素促使我国保健品行业不断发展。

1987年,中国保健品行业进入法规规范阶段。是年,原卫生部出台了《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我国“药健字”制度开始施行。

2005年7月1日,《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施行)》赋予了保健食品法律定义。

此后,我国保健品行业开始蓬勃发展。据前瞻数据库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保健品行业产值为452.3亿元,2016年,我国保健品行业产值已达到2621.1亿元,增长迅猛。预计到2020年,我国保健品行业产值或将达到4840亿元。

2016年,《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正式出台,国内实施注册与备案双轨制度,这预示着保健品行业政策门槛逐步放宽,未来随着行业发展环境向好,市场规模也将加速扩大。

而此后“健康中国”战略的确立以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为保健品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进入2017年下半年,保健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初见雏形。据相关保健品品牌和市场调查以及相关保健品企业的业绩报告可知,2017年上半年,国内市场保健品销售出现较大规模的增长,除了国内知名保健品牌如碧生源等,全球保健品品牌也将中国市场视为必争之地,中国市场销售份额逐步增长。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产保健品巨头们业绩却纷纷大幅下滑,包括汤臣倍健、瑞年国际、碧生源、青海春天在内的众多行业知名企业,均交出了几年来的最差的业绩。

中国消费者协会此前发布的《保健食品消费者认知度问卷调查报告》显示,约七成消费者对国内保健食品市场总体评价“不太满意”。40.98%的消费者更偏爱国外保健食品,只有9.49%的消费者认为“国内的更好”。

对于国内保健品企业陷入困境的原因,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陈一天坦言,快速扩大的市场规模吸引了大量不良商家,唯利是图的不法商家换汤不换药、炒作“概念”、虚假宣传,误导公众,危害保健品市场。目前,国内在保健品市场监管上仅对保健品虚假宣传方面做了规定,在生产、疗效方面并未有明确规定。而且在监管方面也缺乏力度,要么一阵风式的联合执法,要么长期不闻不问,尽管偶有严厉监督执法,也是风声一过,监督执法稍一放松,不法商贩又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

如今,政府决心重拳治理保健品行业的顽疾。

重拳打击保健品行业顽疾

日前,国务院食品安全办等九部委共同印发《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方案》,将进一步加强对食品、保健食品生产、经营和进口单位履行主体责任的监管,严厉打击违规营销宣传产品功效、误导和欺骗消费者等违法行为,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和消费安全。

实际上,我国保健品监管已走过20年的历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副局长孙咸泽表示,保健食品安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始终高度重视,该局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四个最严”重要指示要求,把保健食品的注册与监管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目前,我国保健食品监管与公众的期待还有很大差距,且面临巨大挑战。突出表现为仍有部分企业未经许可生产经营和进口保健食品,利用网络、会议、电话、电视等进行虚假夸大宣传、违法营销、欺诈销售,产品标签虚假标识功能声称,违法违规发布保健食品广告等,特别是针对中老年人、病人的欺诈行为尚未得到根本遏制。在国家食药监总局官网公布的《虚假广告企业名录》中,已收录79家企业的82款产品。除药品和医疗器械外,25款产品为保健食品,涉及24家企业。

针对这些顽疾,《方案》指出,将着重对于以下五方面行为进行治理:未经许可生产食品和保健食品、经营食品和保健食品、进口食品和保健食品行为;食品和保健食品标签虚假标识声称行为;利用网络、会议营销、电视购物、直销、电话营销等方式违法营销宣传、欺诈销售食品和保健食品行为;未经审查发布保健食品广告以及发布虚假违法食品、保健食品广告行为;其他涉及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

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孙娟娟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由于事前规制的强化和违法成本的提升,保健品市场也在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转型中。这其中也包括了行业本身的自律,毕竟一个产业的发展在于以质取胜和主体间的良性竞争。然而,保健品在销售环节的虚假宣传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顽疾,颇为突出的问题就是针对老年人的“健康陷阱”,包括不久前披露的在各类养生节目中走穴的专家演员问题。因此,上述的问题也是此次针对保健食品欺诈的专项整治的重中之重。

探索长效治理机制

食品、保健品欺诈是老生常谈。此次的联合发文可以看出,即便是官方监管,也是一个协同合作的过程,包括食品、广告等不同监管事项之间的合作,以及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之间的行刑合作。从根本上说,这是对当下治理体系进行的一次系统性改革,力求遏制保健品欺诈案件高发的态势,并探索出一套长效治理机制。

新《食品安全法》、《广告法》、《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事实上,相关的法律法规从来不缺,缺的是监管的执行力度和舆论的正确引导。“与其说是保健品市场的顽疾,倒不如说是公共舆论、媒体价值导向的顽疾,要救市场,其根源仍在人心。”陈一天说,不法商贩、公共媒体、公共医疗都在追求高额利润,全国范围内缺少权威的公共健康医疗舆论引导与信息发布平台,投诉、爆料有效解决比例过低,行政执法缺乏长效机制,做不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

孙娟娟对此看法一致。她认为,强化官方监管只是一个方面,与此同时,消费者需要借助科普专家和食药部门的风险交流来提供对科学养生的认识,如“保健食品并不是万能的,合理的膳食和适度的运动才是保健促健的关键”。对于老年消费者,家庭成员在这方面的关注和宣传也是必要的。二是各类关联主体也要可以通过监督、举报来协助对非法保健食品的查处,这不仅是指媒体的暗访和披露,也可以是酒店等主体上报有关保健品宣讲、会议的信息。

行政执法应以社会的检举揭发投诉为重点,对于“职业打假”这一备受争议的制度而言,孙娟娟认为,通过提高奖励、赔偿额度也能激励这些专业人士针对保健食品中的标签误导、成分非法添加的专业打击,而不仅弥补了普通消费者认知不足、维权有限的缺陷,也增加了额外的民间执法力量。

随着国家政策对于市场监管的收紧,以及外国品牌对于国内市场的冲击,倒逼保健品行业断臂求生、转型升级。

(编辑:中国商务新闻网 www.comnews.cn)